上海南虹桥商务区

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遵循提高效能、完备职能、优良布局的原则,协调区域发展空间,构筑起“一核两带”的新发展架构。其中,“一核”指的是上海虹桥商务区,这片占地151平方公里的土地,肩负着打造国际化中央商务区、搭建国际贸易新平台、以及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的重任。“两带”分别是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它们以虹桥商务区为起点,向北和向南延伸。北向拓展带的主要任务是打造中央商务协作区、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以及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而南向拓展带则着力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的国际商务区、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区、以及江海河空铁联运新平台。


位于上海市中心西侧的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总面积151.4平方公里。它的范围大致被S20外环线、G50沪高速、G15沈海高速和G2京沪高速所包围,包括86.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和64.8平方公里的拓展区。拓展区涵盖了长宁区新泾镇、程家桥街道(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闵行区华潜镇、嘉定区江桥镇、青浦区徐泾镇未被纳入虹桥商务区的部分,这些区域共同致力于规划建设管理和功能打造。


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涉及长宁、闵行、青浦、嘉定四个区,分别是南虹桥片区(闵行),面积约为47.76平方公里;东虹桥片区(长宁),面积约为19.85平方公里;西虹桥片区(青浦),面积约为41.18平方公里;北虹桥片区(嘉定),面积约为42.59平方公里。


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目标是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两大国家战略,构建“一区五新”的总体发展框架。即以一流的国际化中央商务区为基础,打造开放共享的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建立连通国际国内的综合交通新门户,形成全球高端要素配置新通道,打造高品质的国际化新城区,以及成为引领区域协同发展新引擎,使其成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心承载区。


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产业定位是推动“446”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聚焦四大经济,即总部经济、平台经济、会展经济和数字经济。其中,总部经济是国内外总部企业关注的焦点和总部经济集聚发展的热点;平台经济通过实施“一地一策、一楼一案”的策略,打造贸易、科技、文化创新园区和特色楼宇;会展经济依托国家会展中心,以进博会等国际知名会展活动为品牌支撑,引进世界级会展公司及会展配套企业,打造具有全球化影响力的会展之都重要承载区;数字经济以全球数字贸易港和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为抓手,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培育规模以上数字贸易企业。


四大主导产业包括现代商贸、健康医疗、会展服务和航空服务。现代商贸以核心区为支撑,联动其他片区,打造辐射国际国内的贸易中心;健康医疗以南虹桥片区、北虹桥片区、西虹桥片区为支撑,重点实现医疗健康服务、医疗器械制造、供应链服务和养老康复四大领域产业群集聚;会展服务以国家会展中心为支撑,联动西虹桥片区和核心区,打造世界一流的会展高地;航空服务以东虹桥片区为支撑,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全球航空企业总部基地、高端临空服务业集聚区、全国公务机运营基地。


六项重点培育产业包括绿色金融、北斗导航、信息技术与服务、文创产业、人工智能、汽车及新能源。绿色金融促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领域的金融产品模式创新;北斗导航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规模化应用;信息技术与服务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互联网+生活性服务、智慧出行等领域;文创产业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演艺、时尚创意、文旅融合等领域;人工智能重点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和创新发展;汽车及新能源重点发展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规划片区方面,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核心承载区立足于151.4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形成“1+4”的总体格局,即“一楼四片区”。“一核”为核心区,是商务区核心功能主要承载区,依托国家会展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两大功能性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推动总部经济和高端商务集聚发展,提升完善交通枢纽功能,营造创新先行的发展氛围。“四片区”为南虹桥片区、东虹桥及机场片区、西虹桥片区、北虹桥片区。


南虹桥片区以强化发展国际化公共服务功能和高端服务经济为主要特色,围绕前湾地区培育产业生态,建设多元功能融合的中央活动区,加快生命健康、文创电子、集成电路设计、在线新经济、特色金融及专业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高质量集群发展。